邦德教育攜手《財經》共同舉辦2018年“三亞·財經國際教育論壇”。

12月8日,第七屆“三亞·國際教育論壇”在三亞海棠灣保利瑰麗酒店拉開帷幕。這場主題為“中國與國際教育鏈接之智能時代與教育升級”的高端、大型教育論壇,匯聚一眾中國與國際教育領軍人物,共襄盛舉。共同回顧國內外教育領域的重大政策,聚焦2018年科技對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探討、展望智能時代對推進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并為在教育+AI升級的趨勢下的教育行業提供了全面發展的思路與機遇挑戰下的應變之道。

教育產業升級,抓住用戶才能智領未來
從恢復高考到新高考改革,從義務教育到出國留學、人工智能等高等教育成為大眾普遍能接受到的教育,這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大刀闊斧,也是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一個縮影。
科技與教育的融合,正在加速教育產業的變革。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未來的教學手段將更加豐富,教學場景將更加逼真,教學目標將更加精準。這要求未來教育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行業帶來的挑戰。很多教育機構并沒有引進足夠全面的支撐轉型的工具,也缺乏相應的培訓資源,未來教育培訓市場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對于教育機構來說,如何學習、利用新技術工具,打造更適合用戶的學習體驗才是關鍵。
作為促進中國教育與外部世界進行真實對話、真實接軌的實質性平臺,邦德教育與《財經》攜手并進,群策群力,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的“三亞•國際教育論壇”。為打造推動和拓展中國教育機構及工作者與國際上領先的學府、教育機構及學者的交流、對話、合作的新平臺,聚攏智庫骨干,為時代提供一個真正多元而開放的教育創新思想市場。
名家對話,學術交流巔峰碰撞
論壇由楊壯主持,秦曉、陳振國、黃晶生、Donald J. Holder(何道明)、華穎、李秀玲出席參加?,F場,六位大咖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學術交流與探討,為與會者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思想盛宴。
秦 曉
香港金融發展局委員,招商局集團、招商銀行原董事長
“教育和科學互為需求端和供應端??茖W作為供應端輸出,教育必須吸納科學成果。”
秦曉先生稱,科學是人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認知,教育是要把科學知識進行梳理、積累,然后傳播。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培養人才之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傳承和發揚文明,被社會所共享。
談到科技與教育的關系,他認為,我們既要看到有些東西發生的巨大變化,也要看到不變。所謂變就是知識在變,工具在變,形式在變,不變的是它的宗旨和精神。知識本身的變化是第二層面的,工具和手段是第三層面的問題。而科技在當下的作用,能夠轉變為教育工作者教授知識的工具及傳播的手段。
陳振國
鴻海董事,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裁&富士康大學創校校長
“在一個互聯網的時代,AI會取代很多工人。但其實它依然是個工具,最終解鈴還需系鈴人,還需要人操作。”
陳振國校長從個人從教經歷出發,闡述對學生人生發展的影響來講,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認為,在一個互聯網的時代,AI會取代很多工人。但制造業是立國之基、強國之本,實體經濟還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今年是我從事AI研究工作和應用的第35年了,最近這個題目炒得沸沸揚揚,人心慌慌,其實它是個工具,最終解鈴還需系鈴人,還需要人操作。”他強調,教育本身不是工作、職業,是一份事業,更是一生不斷追求要完成的理想。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督促下,我們必須要加快升級完善自我。
黃晶生
哈佛中心(上海)董事總經理
“中國與國際教育的連接,應該追溯到改革開放。”
回顧改革開放40周年,他感慨地說,感謝改革開放,讓他能有機會考上大學,并能出國到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深造,讓他在國際的金融市場上發揮自己的力量。
談到教育升級,黃晶生先生指出,教育很多時候的目的并不是獲取東西的手段,教育本身是讓人有一定的使命感,而這個使命感,對個人的生活、事業有幫助,對于過好自己的一生也有幫助,當然對于改變世界也有幫助。所以,教育最終目的是使個人成為世界的一個好人而不是罪犯。教育是改變世界的領導人,要改變世界,必須要了解世界。作為教育機構要忠于我們的使命。
Donald J. Holder(何道明)
深圳市厚德書院校長
“如果沒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那教育就是失敗的。”
作為一個在中國教育從事了22年的工作者,Holder校長認為,教育,不應該是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而是應該要考慮未來。目前,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是網絡化問題,而是智能化及人工智能的問題。當下,47%的工作會變成智能化的,而60%的工作其中30%也會變成智能化的。如果不讓學生了解什么叫人工智能,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
Holder校長強調,學得廣泛,擁有橫向思維,讓思維變得靈活,跟著新時代走,才能獲得影響、改變世界的創造力。中國的課程標準、政策是非常具有靈活性的。以人為本是我們當今一個具有使命感的話題,未來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需求為需求而出發。同樣,學生間的競爭力也會影響、促進教育的發展和變革。
華穎
康奈爾中國中心主任、康奈爾國際辦公空間研究中心主任
“技術的無處不在,使老師感到兩點威脅。”
面對智能時代對教育的沖擊,華穎博士表示在現在的教學當中,技術是無處不在的,作為老師有兩點感到威脅:一是網絡智能的快速發展,學生可直接網上汲取知識,如學生問問題,老師答不上來;二是原有的較為先進的課程,逐漸被AI取代。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她談到,不追逐標準答案,以啟發性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自發組織研究的課程,在互聯網知識的支持下,可以邀請老師來指導與參與,讓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價值,這是傳統教育模式下所沒有的東西,是特別令人激動的。
李秀玲
耶魯管理學院高層管理培訓部助理院長
“AI對于教育的沖擊和帶動,是從業界開始的。”
從教育智能時代與教育升級的主題出發,李秀玲分享了AI智能在高管培訓教育上的現狀與挑戰。AI在改變著很多行業,行業有很多需求,比如近幾年非常流行的話題就是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等相關課題。AI對于教育的沖擊,或者對于教育的帶動,是從業界開始的。
AI作為教學手段,在高管教育的運用是與時俱進的,用創新思維的方式解決現實生活里的一些問題。這場變革,讓教學更加高效且便捷,讓更多人受益。AI具有前瞻性,互聯網教學渴望更真切的面對面互動,這是用戶的需求,也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結語
世界的高速發展源于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教育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科技的推動。未來,AI智能科技和教育將會相輔相成,共同推進世界發展的腳步,成為教育界的風向標。
正如主持人楊壯所說:AI技術正在快速發展,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將面臨淘汰。因此對于教育行業來講挑戰性更大。無論互聯網如何改變,也改變不了“人性”的問題,而“人性”問題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最后教育的本身,是讓人類文明得以傳承延續,使人心具有真善美的本質,而這些東西,正是傳統教育承擔的重大責任。如:歷史、哲學等文化科目,是一時半會取消不掉,否則等下一輪科技革命來臨時,我們又會發現我們失去了什么。